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內,中西合璧的紅樓建築,既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,也是學子們引以為傲的校園形象。然而,在校園中軸線以外,一排被稱為“模範村”的小紅樓,仿佛被遺忘在叢林深處,修繕工作多年未見動靜。
  近日,模範村的修繕工程終於有了眉目,施工範圍開始全面動工。據校方透露,最新的運營方案由廣州中大白雲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執行。修繕完畢的小紅樓,將規劃為學術交流、學術展覽、文化休閑用地。若工期進展順利,模範村將於中大90周年校慶前投入使用。
  隨著建築老化,不少老牌大學的校舍都出現年久失修的問題。由於功能單一,資金短缺,相關的維護工作往往出現瓶頸。在模範村項目上,校方率先引入社會資金與力量共同開發。然而,這一模式也引起社會爭議。有專家認為,從文物保護角度來看,校舍的修繕費用應當由大學承擔。由於審批程序複雜,校舍建築的商業活化也尚無成功案例可循。
  緣起
  “模範村”成多年“大雜院”
  在中大中軸線西側的叢林里,有12座鮮為人知的、有近百年曆史的小紅樓。這裡還有著一個響噹噹的名字:“模範村”。
  模範村中國教授住宅群,最早建於1915年,共12棟,是當年嶺南大學的中國教員住宅。儘管包括模範村在內的康樂園早期建築群,已於2002年列入省級文保單位,然而與門庭若市的馬丁堂、格蘭堂不同,置身“盲點”的模範村卻很難讓人感覺到它們的存在。
  直到今年年初,一群學生無意間“誤入”了這片園地。他們發現了小紅樓獨特的美,也為這裡荒廢多時而深感詫異。他們立刻組成關註小組,開辦沙龍。一些組員還當起了小紅樓的“守夜人”。
 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這裡曾劃撥為工人宿舍,人們稱之為“工人村”。由於房屋空間有限,家家戶戶都隨意進行改建,甚至將園子圈起來養豬、養鴨,模範村也漸漸成為一座“大雜院”。直到房改政策落實之後,這裡才改作科研單位的辦公用房。
  經過多番折騰之後的模範村,房子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結構問題:牆體開裂、地面沉降。為了盡可能減少樓體的損壞,從2007年開始,校方將原有的科研單位陸續遷出,準備對模範村進行整體修繕和再利用。同年,中大舉行發佈會,宣佈將模範村改造為學術交流區,於次年開放。
  方案
  修繕後將用作交流功能區
  6年過去了,這裡不僅沒有修繕的任何動靜,空蕩盪的模範村甚至成了一座“廢園”。
  “工程之所以耽擱了這麼久,是因為我們太珍惜它、我們希望把它做得更好。”曾任中山大學校長助理的程煥文教授如是說。
  中山大學房地產管理處處長溫光浩向記者解釋,校方與原合作方在模範村項目運營方案上曾有分歧,合作方甚至試圖將模範村改造成私房菜館,這既不符合校方要求,也違反文物本體禁止使用明火的要求,方案因而沒有通過。
  2010年底,經過多輪磋商,中大決定與由校方控股的廣州中大白雲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作,修繕方案也通過了省市兩級文物部門的審批。
  修繕內容包括模範村的外立面、屋頂以及附屬園林,並以“修舊如舊”和“可逆性原則”進行,儘量完整保留建築的公共空間與周邊植被。
  從校方提供的方案看,修複後的模範村主要承擔學術交流、師生交流、文化展覽與文化休閑等四大功能,可以在其中舉行學術會議、聯誼會和藝術展覽,此外還將經營咖啡、茶道、書店、小型精品酒店等業務。
  至於模範村的開發用途,中大內部一直存在不同聲音。有學者建議,中大可參考華工等保護老校舍的做法,由教研機構進駐其中,改造經費則由研究所承擔。不過,考慮後續維護費用等因素,校方明確表示,修繕之後的模範村,不再作科研辦公用途,中大將另外開闢公共空間歸科研所用。
  探索
  商業活化探尋出路
  除了模範村外,康樂園幾乎每一座紅樓都需要維修。這一工程帶來的龐大資金壓力,讓校方感到獨木難支。
  早在2003年,曾有報道指出,中山大學58座文物建築的維修預算3000萬元左右。由於資金存在較大缺口,中大隻能多方籌措修繕經費。“考慮到文物價值不盡相同,我們只能優先保護重點文物,條件允許再擴大保護覆蓋面。”溫光浩表示。經過修繕的陳寅恪故居、陳序經故居、黑石屋等,都已重新投入使用。
  《文物保護法》規定,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。也就是說,校舍建築的保護經費只能由校方承擔。儘管省級文保單位有專項補助經費,但因數額有限,這筆經費不會在珠三角地區投放。至於教育部門撥發的修購經費,學校負責人表示,經費投入科研教育後所剩無幾,無法滿足文物修繕需求。
  模範村12座紅樓的修複費用,校方表示暫時還難以估算。但以2007年作為試點修複的“尚禮居”為例,修複一座小紅樓至少需要300萬元。為此,中大決定實行引入社會資金共同開發的模式:模範村的後續修繕將完全交由合作方打理,修繕經費將從經營收入撥出,校方不再進行投入。
  然而,這一模式的創新,卻引來不少爭議。“商業機構總以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。如果中大將後續維護完全交由公司打理,將為文物監控帶來困難。”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表達了自己的疑慮。
  經營收入能否足以應付維修,也是一個問題。據悉,已改造為校園紀念品專賣店的“尚禮居”贏利不多,主要靠團購維持。模範村的項目負責人也表示,當前預算僅夠“保本”而已。中大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認為,活化文物單位限制太多,它所能轉化的商業價值非常有限,很難找到合適的投資方。
  省文物局方面回應,政府支持並鼓勵模範村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,但方案如果設計用途改變,應履行相關的報批手續。至於社會資金的引入,政府不會進行限制。模範村能否成為活化利用的一個“模範”?看來還須靜觀後效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 (原標題:中大“模範村”修繕工程全面展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qronkrjahauz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